近日,Google官方博客發布《Evolving “nofollow” – new ways to identify the nature of links》(演變中的nofollow——判斷鏈接性質的新方法),宣布自發布日起,nofollow標簽的核心功能及Google對其處理方式將迎來結構性調整。這一變革不僅重塑了搜索引擎與網站管理者之間的信號傳遞機制,更對SEO實踐及外鏈建設策略產生深遠影響。
nofollow標簽(嚴格而言屬HTML屬性,但行業慣例中常被統稱為標簽)誕生于2005年,由Google與Yahoo等搜索引擎聯合推出,旨在為網站提供一種明確聲明“鏈接非官方投票”的機制。其初始設計目標是為論壇、博客留言等用戶生成內容(UGC)中的鏈接設置“不跟蹤、不傳遞權重、不計入算法”的過濾規則,避免因用戶自發鏈接導致垃圾鏈接影響搜索質量。隨著搜索引擎生態的演變,nofollow標簽逐漸擴展至廣告、贊助鏈接等具有商業利益關系的場景,成為區分自然鏈接與商業內容的重要標識。
在SEO實踐中,nofollow標簽曾被廣泛用于內部鏈接權重控制,通過“nofollow”屬性引導權重向核心頁面集中。然而Google始終明確反對這種用法,指出nofollow標簽會“浪費權重”,且隨著算法迭代,英文網站已逐步減少此類內部權重操控策略。值得注意的是,百度對nofollow標簽的處理邏輯與Google是否存在差異,此前未有定論——曾有百度工程師表示“nofollow標簽不會浪費權重”,這使得中文網站內部權重控制策略長期處于“灰色地帶”,需進一步觀察官方動態。
本次Google對nofollow標簽的升級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:屬性細分與功能重構。
其一,新增專用屬性以細化鏈接類型。在保留原有“nofollow”屬性的基礎上,新增“ref='sponsored'”與“ref='ugc'”兩個細分屬性:
- ref='sponsored':專門標注廣告、贊助合作或其他具有明確商業利益交換的鏈接,明確區分“自然投票”與“商業推廣”;
- ref='ugc':聚焦用戶生成內容,如論壇帖子、博客評論、社交媒體互動等UGC場景,標識內容非官方生產;
- ref='nofollow':延續原有定位,用于無任何投票、背書意味的鏈接,仍傳遞“不計入算法”的信號。
這一屬性細分本質上是建立更精細化的“鏈接分類體系”,使搜索引擎能更精準識別鏈接的商業屬性與內容來源。
其二,標簽性質從“指令”轉變為“建議”。這是本次變革的核心突破。此前,nofollow標簽對搜索引擎而言是“剛性指令”——Google會完全忽略加了nofollow的鏈接,在權重計算與排名算法中不予考慮。而新規則下,nofollow家族的三個標簽均被視為“建議”(hint),算法將綜合錨文字、鏈接上下文、網站權威性等多重因素,自主判斷是否采納鏈接信號。換言之,Google不再機械執行“忽略”指令,而是將標簽作為輔助決策的參考依據。
Google此次調整的根本目的在于“挖掘被低估的鏈接價值”。傳統nofollow標簽的“一刀切”處理方式,導致大量鏈接信號(如錨文字、內容相關性)被直接過濾,而鏈接中往往蘊含著提升搜索質量的關鍵信息——例如,高價值UGC中的nofollow鏈接可能真實反映用戶興趣,商業鏈接中的錨文字可能精準指向用戶需求。
通過將標簽從指令調整為建議,Google既能保留“聲明鏈接性質”的機制,又能避免因過度過濾丟失有價值數據。這一設計既滿足了網站管理者對“非投票鏈接”的聲明需求,又為算法提供了更全面的鏈接分析維度,有助于更精準地識別不自然鏈接模式(如垃圾評論、低質廣告),從而提升搜索結果的相關性與權威性。
從時間節點看,Google搜索排名算法已立即將nofollow三標簽視為建議,而爬行與索引算法則計劃于2020年3月2日正式切換。短期內,網站無需大規模修改現有nofollow標簽:原有標簽仍有效,廣告鏈接可繼續使用“nofollow”,也可逐步替換為“sponsored”;UGC鏈接可沿用“nofollow”,或直接采用“ugc”。
對SEO實踐而言,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:
內部權重控制:隨著標簽從“指令”變為“建議”,內部鏈接的權重流動邏輯可能發生微妙變化。Google此前反對“用nofollow控制內部權重”的立場將更明確,因算法可能突破nofollow限制,自主分配權重。網站需更依賴內容質量與自然鏈接結構引導權重,而非依賴標簽“堵截”。
外鏈建設:此前,nofollow鏈接因“不傳遞權重”在外鏈建設中長期處于邊緣地位。新規則下,高價值UGC場景(如專業論壇、知識問答平臺)中的nofollow鏈接可能因算法對信號的重新評估而獲得權重傳遞價值。這意味著外鏈建設需從“權重導向”轉向“用戶價值導向”——鏈接所在場景的用戶互動質量、內容相關性將成為核心考量,而非單純關注“dofollow”屬性。
此次變革仍存在若干不確定性:百度、必應等主流搜索引擎是否會跟進類似邏輯?新增屬性中的“利益交換”如何界定(如原生廣告、贊助內容的邊界)?算法對“建議”的采納權重具體如何分配?這些問題需行業持續觀察。
對網站管理者而言,當前無需過度焦慮,但需建立“標簽精細化意識”:逐步梳理現有鏈接的商業屬性與內容類型,為后續可能的屬性調整做好準備。對于SEO從業者,需重新審視外鏈建設策略,將更多資源投入高價值UGC場景與合規商業鏈接,以適應“信號驅動”的算法新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