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的戰略根基并非創造全新認知,而是對用戶心智中已有認知元素的重組與關聯。人類對陌生事物的接納邏輯天然依賴于既有經驗框架,當品牌形象無法與用戶熟悉的知識體系建立連接時,其認知成本將急劇上升,導致用戶產生疏離感。蒙牛早期以“向伊利老大哥學習”為切入點,正是借助伊利在乳制品領域的既有認知優勢,實現了快速破局;反觀可口水晶可樂因顛覆用戶對可樂顏色的固有認知,最終因認知沖突而退出市場,印證了關聯思維在定位中的核心地位。定位的本質是“借勢認知”而非“教育認知”,唯有依托用戶已有的認知錨點,才能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遞與接納。
定位的起點并非市場空白,而是用戶需求缺口。市場中看似無人涉足的領域,可能本質是用戶認知中的無效需求。若脫離用戶真實需求尋找市場空位,無異于緣木求魚——即便投入大量資源推廣,用戶若在認知層面無法為品牌賦予價值定位,一切營銷努力都將淪為自說自話。因此,定位需以用戶心智需求缺口為原點,再結合市場競爭環境進行校準,確保空位的真實性與可占據性。相較于滯后的市場報告,深入用戶的真實場景與生活語境,往往能捕捉到更精準的認知空位信號,這要求營銷者跳出“自我視角”,真正站在用戶認知地圖中尋找未被滿足的“認知饑渴”。
市場結構的天然法則傾向于“贏家通吃”,每個細分領域均呈現“領導者獨占認知高地,追隨者分享剩余空間”的格局。第一品牌通過占據用戶心智中的核心空位,能夠持續獲得流量傾斜與信任紅利,其競爭優勢具有天然的慣性效應;而第二及后續品牌即便投入更多資源,也難以撼動第一的認知壁壘。蒙牛早期“創內蒙古第二品牌”的定位策略,正是通過謙遜避開了與伊利正面競爭,在“第二”的相對空位中實現資源聚焦與快速成長。對于中小企業而言,與其在紅海中挑戰巨頭,不如聚焦細分領域的小眾認知空位,通過垂直深耕構建局部優勢,進而逐步拓展認知邊界,這正是互聯網長尾經濟下品牌崛起的有效路徑。